從電視劇《高堡奇人》中的一處錯誤瞭解日本的從軍記章

引言

《高堡奇人》是一部架空歷史間諜題材的美國電視連續劇,講述了一段軸心國在二戰中勝利的架空歷史,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K·迪克於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此小說曾於1963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並因此聞名於世。


小說第一版封面

由於整個劇集只有前面一小部分的劇情來自於原作,因此靠後的內容均由編劇自由發揮,其中不乏歷史常識性的錯誤。可能是因為編劇對於日本歷史的不甚瞭解,這種情況在劇集中出現的日本元素上十分常見。例如劇中就有出現過IJA將IJN的艦隊總司令置於軍事法庭審判並試圖將其處決的奇景。


出自S04E06

不過本文所要提及的,是一個可能不太會被注意到的,關於記章的小錯誤。在劇中曾出現過一個名為「支那事変従軍記章」的記章箱,但裡面卻裝著「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変従軍記章」。下文將對日本的從軍記章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1
1

出自S02E06

從軍記章的由來

明治8年(1875),日本政府頒佈了名為《賞牌従軍牌制定ノ件》的法令[1],制定了「賞牌(賞牌)」和「從軍牌(従軍牌)」兩種佩章。翌年,又將「賞牌」改稱為「勳章(勲章)」、「從軍牌」改稱為「從軍記章(従軍記章)」。[2]與勳章和褒章等佩章不同的是,從軍記章的授與對象非常廣泛。一般而言,無論軍中地位和軍功有無,只要是參戰的士兵就能被授與相關戰爭(或事變)的從軍記章。[3]正因如此,從軍記章的發行數普遍很多,其中「支那事変従軍記章」作為發行數最多的從軍記章合計約授與了340萬人。


従軍牌-《賞牌從軍牌ヲ定ム》,《法令全書.明治8年》

從軍記章一覽

在大日本帝國短暫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9種從軍記章,幾乎涵蓋了帝國參與的所有大小戰爭。下文對所有從軍記章進行了詳細的列舉[4]

「明治七年従軍記章」

形式與上文「従軍牌」一圖相同,僅所刻文字不同。

制定年份 明治8年(1875)
相關事件 牡丹社事件(日稱「台湾出兵」)
正面 文字「従軍記章」、桐樹枝
背面 文字「明治七年歳次甲戌」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8分
飾版文字 「台湾」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白・綠
  • 1383年,尚未統一的琉球即已開始明朝進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的琉球國成立。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國(即「慶長琉球之役」),琉球實質上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並開始向薩摩藩和江戶幕府朝貢。此後,琉球國長期處於清日兩屬狀態。1871年,明治政府推行廢藩置縣新政,琉球國作為令制國被編入鹿兒島縣,自此日本開始廢除並吞併琉球國。同年,琉球船隊因颱風被迫登陸清屬台灣,後被排灣族原住民視為入侵者而處決,史稱「八瑤灣事件」。大日本帝國藉此機會出兵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此次出兵用意複雜,但確實在客觀上加速了吞併琉球的進程。牡丹社事件亦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
  • 「明治七年従軍記章」是帝國政府制定的第一種從軍記章,也是唯一一種使用貴金屬(銀)作為金屬材料的從軍記章。

「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


《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条例》,《官報.1895年10月09日》

制定年份 明治28年(1895)
相關事件 第一次中日戰爭(日稱「日清戦争」)
正面 交叉的陸軍連隊旗與海軍軍艦旗、菊紋
背面 文字「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寶珠形,縱1寸1分、橫1寸
飾版文字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白・綠
  • 為紀念第一次中日戰爭,此從軍記章所使用的金屬銅來自日軍在戰爭中所擄獲的清軍大砲。[5]
  • 「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是唯一一種形狀為寶珠形而非普通圓形的從軍記章。此處的寶珠指佛教中的如意寶珠,下部呈球形,上部呈彎曲的尖角,應與西方的寶珠(即十字聖球)區分開。
  • 這也是陸軍旗與海軍旗第一次出現於從軍記章。陸軍旗和海軍旗分別於明治3年(1870)和明治22年(1889)制定。

大日本帝国陸軍旗


大日本帝国海軍旗

「明治三十三年従軍記章」


《明治三十三年従軍記章条例》,《官報.1902年04月21日》

制定年份 明治35年(1902)
相關事件 庚子事變(日稱「北清事変」)
正面 文字「従軍記章」、鳳凰、菊紋
背面 文字「大日本帝国明治三十三年」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1寸
飾版文字 「清国事変」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白・綠・白・綠

「明治三十七八年従軍記章」


《明治三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条例》,《官報.1906年03月31日》

制定年份 明治39年(1906)
相關事件 日俄戰爭(日稱「日露戦争」)
正面 交叉的陸軍連隊旗與海軍軍艦旗、菊紋、五七桐紋
背面 文字「明治三十七八年戦役」、交叉的月桂枝和椰棗葉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1寸
飾版文字 「従軍記章」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紺青・綠・白
  • 桐紋是日本的傳統紋章,也是現今日本國政府所使用的紋章,基本設計包括三個直立的花序和三個葉子。五七桐紋指花序中的花數為5-7-5(從左至右),另有五三桐紋(花數為3-5-3)等多種樣式。

日本國政府桐紋(五七桐)


筑波大學校徽(五三桐)

「大正三四年(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戦役)従軍記章」


《大正三四年従軍記章令》,《官報.1915年11月06日》


《大正三四年記章令中改正》,《官報.1920年03月11日》

制定年份 大正4年(1915)/大正9年(1920)
相關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稱「青島の戦い」)/西伯利亞干涉戰爭(日稱「シベリア出兵」)
正面 交叉的陸軍連隊旗與海軍軍艦旗、菊紋、交叉的桐樹枝
背面 文字「大正三四年戦役」(文字「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戦役」)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1寸
飾版文字 「従軍記章」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白・紺青
  • 「大正三四年従軍記章」制定於青島戰役(1914)結束翌年,青島戰役是一戰遠東戰區中唯一一場戰役,也是日本在一戰中唯一參戰的戰役。
  •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進入內戰時期,次年3月蘇維埃俄國即與同盟國議和,退出一戰。協約國因反對新成立的蘇俄政府而選擇支援白軍,武裝干涉蘇俄革命。1920年,隨著白軍在內戰中節節敗退,協約國從西伯利亞陸續撤軍,蘇俄收復遠東。
  • 同盟國干涉西伯利亞雖為俄國內戰的一部分,但也與一戰有很深的聯繫,且日本在兩次戰爭中均屬同盟國陣營。因此,日本選擇將兩次戰役合稱為「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戦役」並一併紀念。

「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変従軍記章」


《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変従軍記章令》,《官報.1934年07月23日》

制定年份 昭和9年(1934)
相關事件 九一八事變(日稱「満州事変」)及一二八事變(日稱「第一次上海事変」)
正面 金鵄、菊紋
背面 櫻花、陸海軍的鋼盔、文字「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変」
金屬材料 青銅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3公釐
飾版文字 「従軍記章」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濃紅・黄・浅紅・緋褪・紅海老茶
  • 「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変従軍記章」是昭和時代的第一種從軍記章,自此,從軍記章中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元素開始逐漸增加。典型的例子是其正面的金鵄和下一從軍記章「支那事変従軍記章」正面的八咫烏,兩者均是神武天皇東征中出現的神鳥,常被認為含「聖戰」之意。另外,作為大和魂的象徵,櫻花也開始出現於從軍記章的設計之中。
  • 背面的鋼盔是日本在昭和5年(1930)前後研發的九〇式鋼盔,在之後廣泛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九〇」指皇紀2590年(即西曆1930年)。
  • 因與九一八事變相關,在此種從軍記章的綬帶配色中唯一一次出現了黃色,以象徵新建立的滿洲國(1932-1945)。[6]

滿洲國國旗

  • 值得一提的是,從這種從軍記章開始,制定法令中關於大小(長度)的規定使用了公制單位。[7]

「支那事変従軍記章」


《支那事変従軍記章令》,《官報.1939年07月27日》

制定年份 昭和15年(1940)
相關事件 第二次中日戰爭(日稱「支那事変」)
正面 交叉的陸軍連隊旗與海軍軍艦旗、八咫烏、瑞雲、菊紋
背面 山巒、波浪、雲霧、文字「支那事変」
金屬材料 青銅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3公釐
飾版文字 「従軍記章」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紅・香・納戶・濃桔梗
  • 「支那事変従軍記章」是日本發行數最多的從軍記章,至戰爭結束共計授與約340萬人。[8]

  • 背面的山巒、波浪、雲霧出自日本軍歌「海行かば」(下附歌詞),以表為天皇殉國之精神,亦象徵日本海陸空三軍。

    海行かば(海行兮)

    海行かば 水漬く屍(海行兮 願為水中浮屍)
    山行かば 草生す屍(山行兮 願為草下腐屍)
    大君の 辺にこそ死なめ(大君身邊死)
    かへり見は せじ(義無反顧)

「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


《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令》,《官報.1944年06月21日》

制定年份 昭和19年(1944)
相關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稱「大東亜戦争」)
正面 菊紋及周圍四射的光線、一對大刀、櫻花
背面 文字「大東亜戦争」
金屬材料
形狀大小 圓形,直徑3公釐
飾版文字 「従軍記章」
綬帶配色(中間至邊緣) 鶸・萌黄・納戶・濃桔梗
  • 昭和16年(1941)12月,日本先後發動珍珠港事件(對美)和馬來亞戰役(對英),由此開闢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線。同月,內閣會議決定將「支那事変」和「対米英戦争」合稱為「大東亜戦争」。[9]受此影響,政府於昭和19年(1944)制定了相應的「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以代替「支那事変従軍記章」。
  •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呈頹勢,戰局逐漸惡化。政府決定使用東南亞盛產的錫作為金屬材料,以代替可用於軍工的銅。另外,其背面也僅保留了中間的刻字,省略了其他圖案。儘管如此,「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的實際製造仍然被推遲,至戰敗時僅生產了約1萬枚,且並未授與任何參戰士兵。戰後,盟軍進駐日本,下令銷毀所有已生產的從軍記章,「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也從此消逝於世間。

從軍記章的終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軍事佔領日本,建立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即「GHQ」)代表同盟國指揮日本政府的運作。是年12月15日,GHQ對日本政府頒佈了名為《神道指令》[10]的命令,其中禁止了「大東亜戦争」等與軍國主義緊密關聯的詞語的使用。


《神道指令》(英文版),第3頁

受此影響,翌年3月,日本政府即廢止了與二戰相關的「支那事変従軍記章」和「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11]


《昭和21年勅令第177号》,登載於昭和21年03月30日的《官報》


而關於其他戰前的從軍記章,政府根據日本國憲法,亦均作出了實效性已喪失的認定。[12]

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最初制定從軍記章的法令《賞牌従軍牌制定ノ件》(或稱《勲章従軍記章制定ノ件》[2])其實並未被修改或廢止。但在平成14年(2002),日本政府發佈了《勲章従軍記章制定の件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政令》(《平成14年政令第277号》),刪除了原先法令中所有有關從軍記章的部分,並將之更名為《勲章制定ノ件》。至此,由於失去了制定相關的法令,從軍記章也是正式走向了終結。

後記

考慮到日本在戰後去軍事化的現實,從軍記章的廢除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然而,若是從回顧歷史的角度去瞭解已經消逝的從軍記章,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當作對帝國戰爭史的精彩註解。每一塊從軍記章不僅包含著設計者的情感,也使後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一面。

最後回到《高堡奇人》這部作品。其實,作為一部架空歷史劇,其中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被解釋為一個與現實不同的平行世界,但這些差錯對於劇情顯然是沒有必要的。不過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這些小小的差誤與看到大和號從金門大橋下駛過時所帶來的震撼感相比,可能也都算不上什麼了。


出自S03E02


  1. 1.準確來說,《賞牌従軍牌制定ノ件》是具有法令形式的太政官布告(《明治8年太政官布告第54号》)。太政官是明治初期的最高行政機關,於明治18年(1885)隨內閣制度的建立而廢止。
  2. 2.這一改動來源於《明治9年太政官布告第141号》,《賞牌従軍牌制定ノ件》亦因此更名為《勲章従軍記章制定ノ件》。
  3. 3.「従軍牌ハ将卒ノ別ナク軍功ノ有無ヲ論セス凱旋ノ後従軍ノ徴ニ之ヲ賜フ」-《賞牌従軍牌制定ノ件》
  4. 4.下文中出現的寸、分,均指日本尺貫法中的日寸、日分($1$日分$=\frac{1}{10}$日寸$=\frac{1}{330}$公尺),其與台灣台制中的台寸、台分是等同的($1$台分$=\frac{1}{10}$台寸$=\frac{1}{330}$公尺),但與中國市制中的市尺、市分不同($1$市分$=\frac{1}{10}$市寸$=\frac{1}{300}$公尺)。
  5. 5.「従軍記章ハ敵軍ヨリ奪獲シタル大砲ノ地金ヲ以テ製造スル」-《明治二十七八年従軍記章条例》
  6. 6.「黄色は満洲国の生れ出たことを表はして居る」-《造幣局七十年史》,第74頁,大蔵省造幣局編。
  7. 7.日本在明治24年(1891)將公制引入其度量衡制度,與尺貫法並用。大正10年(1921),日本官方廢除了尺貫法。但由於其在社會中的泛用程度,尺貫法一直沿用至昭和26年(1951)《計量法》頒佈。
  8. 8.數據出自《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令廃止等ノ件》。
  9. 9.「今次ノ対米英戦争及今後情勢ノ推移ニ伴ヒ生起スルコトアルヘキ戦争ハ支那事変ヲモ含メ大東亜戦争ト呼称ス」-《今次戦争ノ呼称並ニ平戦時ノ分界時期等ニ付テ》,出自昭和16年12月12日內閣議會。
  10. 10.《神道指令》(英文:Shinto Directive)全稱為《国家神道、神社神道ニ対スル政府ノ保証、支援、保全、監督並ニ弘布ノ廃止ニ関スル件》(英文:Abolition of Governmental Sponsorship, Support, Perpetuation, Control, and Dissemination of State Shinto),亦稱「SCAPIN-448」(盟軍最高司令部訓令第448号)。
  11. 11.昭和21年3月20日,樞密院立案審查通過了《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令廃止等ノ件》。昭和21年3月29日,天皇發佈《昭和21年勅令第177号》,正式廢止「支那事変従軍記章」和「大東亜戦争従軍記章」。
  12. 12.詳見昭和23年《栄典法案 (第2回国会閣法第110号)》附則第十五條。另外,在隸屬於國會的國立國會圖書館運營的「日本法令索引」網站上,也可查閱到相關從軍記章的制定法令均已失效。
0%